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博客人生 > 博客日记博客日记

北京初观颐和园

杨青2011-11-29【博客日记】人已围观

简介11月20日,北京,一缕阳光静静的照进窗台,让整个北京城都早早的享受在这般暖暖的阳光里。轻装出发,看着这喜洋洋的太阳,早已忘记这是一个冬季....颐和园(旧称清漪园),清朝前历来是皇家名园。

11月20日,北京,一缕阳光静静的照进窗台,让整个北京城都早早的享受在这般暖暖的阳光里。轻装出发,看着这喜洋洋的太阳,早已忘记这是一个冬季....

颐和园(旧称清漪园),清朝前历来是皇家名园。 利用昆明湖、万寿山为基址,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,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,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。

行走路线:东宫门——仁寿殿——德和园——文昌院——玉澜堂、宜芸馆——乐寿堂——长廊——排云殿——佛香阁——苏州街——北宫门。

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,它坐西朝东,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。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,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,上书“颐和园”三个大字,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。

站在东宫门前,能感觉到阵阵寒意,能清晰的看见颐和园屋檐上白色的零零碎碎的积雪。惊叹一句“真凉快!”,还真有点儿后悔穿的那么少就出门了,低估了这太阳,也低估了这皇家避暑园林啊。

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,为乾隆年代所刻,是从圆明园废墟(安佑宫)上移来的,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。

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。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、会见外宾的大殿。原名勤政殿,光绪时重建,改称仁寿殿。东向,面阔七间,两侧有南北配殿,前有仁寿门,门外为南北九卿房,所陈的铜龙、铜凤、铜鼎等,雕制均极精美。
参观完仁寿殿前往德和园的途中一位好心的阿姨,给了我一件披肩和暖手包,暖手包摇一摇,无限温暖啊...

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,原建于乾隆十五年(公元1750年),咸丰十年(公元1860年)被毁,光绪十三年(公元1887年)建。乐寿堂面临昆明湖,背倚万寿山,东达仁寿殿,西接长廊,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。

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,面向昆明湖,北依万寿山,东起邀月门,西止石丈亭, 全长728米,共273间,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,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,列入“吉尼斯世界纪录”。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,共有图画14000余幅,内容包括山水风景、花鸟鱼虫、人物典故等。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。

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,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,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。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。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,掩映潋滟水光,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。


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,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 方形台基上,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;阁高41米,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,结构复杂,为古典建筑精品。原阁咸丰十年(1860年)被英法联军烧毁后,光绪十七年(1891年)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,光绪二十年(1894年)竣工,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。阁内供奉着“接引佛”,供皇室在此烧香。

清晏舫俗称石舫 ,在长廊西端湖边,是一条大石船,寓“海清河晏”之意。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。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。乾隆修清漪园时,改台为船,更名为“石舫”。石舫长36米,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。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,船底花砖铺地,窗户为彩色玻璃,顶部砖雕装饰。下雨时,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,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,设计十分巧妙。

在石舫前,我与同行的送我披肩跟暖手袋的阿姨合影


走出北宫门已经是12点了,行程约两个半小时。初次到颐和园走的是直线路程,一路风景都未赏完,虽然有点“跑马观花”,但是这一路的风景确实很迷人,让人留恋.....

第二天又到恭王府,这一次,可不能再穿少了,要不然被人笑话,北方的太阳真是,看起来很大,很热,实际上,到了景区,那温度都直降0度



Tags:

很赞哦! ()

文章评论

本站推荐

站点信息

  • 建站时间:2011年01月12日
  • 网站程序:帝国CMS7.5
  • 主题模板《今夕何夕》
  • 文章统计625篇文章
  • 标签管理标签云
  • 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,关注我们